蔚来江淮合资公司解散:从代工到独立,新能源汽车的「断奶」之路
7月7日,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,由蔚来与江淮汽车合资成立的江来先进制造技术(安徽)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注销备案阶段,公告期自6月10日至7月24日,注销原因为「决议解散」。这一消息标志着两家企业长达四年的合资合作正式画上句号,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「代工依赖」到「自主可控」的转型缩影。


一、八年合作终落幕:从代工伙伴到独立竞争者
这场合作的终止,实则早有伏笔。
2016年4月,蔚来与江淮签署《制造合作框架协议》,开启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。彼时,蔚来作为新兴造车势力,缺乏生产资质和工厂,而江淮作为传统车企,拥有成熟的制造能力和产能闲置问题。双方一拍即合,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于同年10月动工,2018年6月实现首款车型ES8交付。
2021年3月,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,成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(安徽)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5.1亿元,各占50%股份,聚焦汽车生产管理和供应链服务。然而,随着蔚来在2023年以31.6亿元收购江淮两座工厂的生产设备和资产,并于2024年4月获得独立生产资质,代工模式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。
「江来制造的注销,意味着蔚来与江淮在制造层面的合作彻底结束。」接近蔚来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,双方经友好协商决定终止合资公司,但在换电等领域的合作仍将持续。例如,2024年1月双方签署的换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将继续深化在补能网络建设上的协同。
二、独立生产背后:成本、品牌与战略自主权
蔚来选择「断奶」,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。
成本优化是核心驱动力。蔚来创始人李斌曾明确表示,完全自主生产可使制造成本降低10%。此前,蔚来需向江淮支付代工费用,包括设备折旧、加工费等,仅2018-2020年就支付了超12亿元。收购工厂后,蔚来直接掌控生产环节,规模化效应和精细化管理将进一步压缩成本。
品牌独立性同样关键。早期蔚来车型尾部的「江淮汽车」标识,曾引发部分消费者对品牌高端定位的质疑。2023年收购工厂后,蔚来车型已全面移除该标识,强化品牌自主性。有车主在社交平台表示:「虽然怀念江淮代工的那段历史,但蔚来独立生产后,品牌形象更纯粹了。」
战略自主权则是长期布局。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已从「产品力」转向「全产业链掌控力」。蔚来通过自研芯片、智能底盘等核心技术,正构建从研发到生产的闭环体系。独立生产资质的获得,让蔚来在产能规划、技术迭代上拥有更大自由度,为其高端化战略提供支撑。
三、行业震荡:代工模式的黄昏与新势力的「成年礼」
江来制造的解散,并非个案,而是行业趋势的缩影。
近年来,小鹏、理想等新势力车企纷纷通过自建工厂或收购资质实现独立生产。2017年小鹏汽车在肇庆自建工厂,2023年产能突破10万台;理想汽车2018年收购力帆资质,2024年北京工厂投产。这一转变背后,是代工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:
- 产能波动风险:代工方的生产优先级可能影响新势力的交付节奏。例如,2022年某新势力因代工厂产能调配问题,导致订单交付延迟数月。
- 技术保密难题:核心技术在代工过程中存在泄露风险。蔚来曾因江淮工厂的工艺标准问题,引发外界对其电池安全的质疑。
- 品牌价值稀释:消费者对代工模式的接受度参差不齐,部分用户认为「代工=二流品质」。
「代工是新势力的『童年阶段』,但要成为真正的汽车巨头,必须经历『成年礼』。」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,独立生产不仅是资质的获取,更是供应链管理、质量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。
不过,代工模式并未完全消亡。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、小米与北汽的代工协议,仍在探索「技术输出+制造外包」的新模式。「代工的未来在于专业化分工,而非简单的产能租赁。」张翔表示,随着行业洗牌,具备核心技术的新势力将主导产业链,而传统车企可能转型为「智能汽车代工厂」。
四、江淮的转身:从代工方到生态合作伙伴
对于江淮汽车而言,失去蔚来代工业务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
短期来看,江淮将失去每年数十万辆的代工订单。2021年双方协议显示,江淮为蔚来代工的年产能达24万辆,占其总产能的15%以上。但长期来看,江淮正通过多元化合作寻找新增长点:
- 与华为深度绑定:2023年12月,江淮与华为签署10年合作协议,共同开发豪华智能电动车。市场预计,首款合作车型或于2025年上市,定位高于问界系列。
- 换电赛道布局:2024年1月与蔚来签署的换电协议,让江淮成为蔚来换电网络的重要参与者。江淮旗下车型未来或接入蔚来换电站,共享补能生态。
- 传统业务升级:江淮在商用车领域的优势持续巩固,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5%,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「江淮的战略调整,反映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生存智慧。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,从代工依赖到生态合作,江淮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角色。
五、未来展望:技术驱动下的竞合新时代
蔚来与江淮的「分手」,并非敌对,而是各自战略进化的必然选择。
对蔚来而言,独立生产是其「全栈自研」战略的关键一步。2025年6月,蔚来交付新车2.49万辆,同比增长17.5%,其中乐道、萤火虫等子品牌表现亮眼,显示出多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。李斌在7月6日的直播中强调,蔚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达600亿元,技术创新仍是其核心竞争力。
对江淮而言,转型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」的路径逐渐清晰。其与华为、蔚来的合作,正在构建「制造+技术+服务」的多元化生态。有分析认为,江淮未来可能成为「中国版麦格纳」,为多个新能源品牌提供代工和技术支持。
这场合作的终结,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「野蛮生长」进入「精耕细作」阶段。当蔚来的智能工厂在合肥拔地而起,当江淮的换电站在全国铺开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战略调整,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「制造大国」向「智造强国」的跨越。正如吴晓波在参观蔚来工厂时所说:「十年前,中国工厂的设备依赖进口;如今,我们的芯片、软件、机床都是自主研发。这才是中国智造的真正胜利。」
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,合作与竞争的边界正在模糊。蔚来与江淮的故事告诉我们:没有永远的伙伴,只有永远的进化。当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,当自主可控成为生存法则,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。